本朝新編史書說起漢武帝,大多以“雄材大略”為主。
然而,當把有關他的歷史從頭看了一遍後,我發現要概括這位著名的皇帝,只能用“殘忍”和“無能”四字。
有人可能以為我嘩眾取寵,故作驚人語。沒關係,只要你承認以下史料的确不是我杜撰,然後耐心地看十分鐘左右,你就會同意我的觀點,並把你的中學歷史課本扔進垃圾桶----至少要把關于漢武帝的那幾頁扔掉。
中國的歷史書里垃圾多著呢,垃圾倒也罷了,還有毒藥…...本文暫且不談毒藥,只談垃圾。
說漢武帝雄才大略,主要是因為他的所謂文治武功,下面我就把<<資治通鑒>>中和漢武帝文治、主要是武功相關段落全部截錄下來,並做個統計,供大家參考。
漢武帝時代本來有位"偉大"的史學家(小說家?)叫司馬遷,但由于他被漢武帝閹了,我怕他懷恨在心,故意丑化國家領導,所以用<<資治通鑒>>作藍本。
其實都差不多的啦,史記,漢書,通鑒,這一段內容都大同小異,不知道有沒有互相抄襲?司馬光倒也罷了,畢竟年代久遠,不太可能還原歷史真相,班固也是漢人,再抄史記就很不象話了。
史料可信嗎?漢代應該還是可信的,因為那時中國的知識份子還有春秋遺風,沒有被皇帝統一思想。
建元元年,即公元前140年,漢武帝劉徹即位。這時候,漢剛經歷了文景之治,兩位先皇帝無為治天下,不搞樣板工程,也不超英赶美,朝廷啥也不做,人民就幸福了。史書說國庫里新谷壓舊谷,腐爛得不能吃(浪費就是犯罪啊);穿錢的繩子爛了,散錢數都數不清…這下可好,漢武大帝很快就會把它們數清!
建元六年(-135),越內亂,因南越王遵守和漢的約定,令漢武帝覺得很有面子,就派兵幫助,準備攻打叛亂的閩越王。越人聞漢兵來,很恐懼,自行殺了閩越王,投降,漢軍班師。
從下文我們可以看到,如果當時越人勇敢一點,漢軍的結局很難預料。
這是漢武第一次出兵,兵不血刃即取得勝利,這猶如一個毛頭小子剛進賭場就赢了一筆錢,後果可大可小。
元光二年(-133),夏六月,漢大行王恢和馬邑富豪聶壹,設計誘騙匈奴十萬大軍深入漢境,進了三十萬漢軍的包圍圈中。不料單于在路上俘虜了一個尉史,拷問出實情,嚇得三魂不見倆,急忙退走,漢軍伏兵扑空,負責收口袋的王恢又動作猶疑,匈奴趁機溜走。
漢武帝陰謀失敗、惱羞成怒,估計又害怕匈奴報復,把所有怒氣和恐懼都撒到主謀王恢身上,逼他自殺,大約想以此甩鍋,和景帝殺晁錯如出一轍(真是老子反動兒混蛋)。
可惜,匈奴人民不吃這一套,漢匈關係自此惡化,匈奴開始不停襲擾漢邊。
其實在那年月,匈奴人給漢人留下的心理陰影極大,那麼牛逼的高帝劉邦,帶著數十萬身經百戰的慓悍之師,都差點被匈奴全殲,和平年代的漢軍和漢臣,又怎麼會是對手呢?所以王恢打起來有點縮手縮脚也在情理之中。
且恢乃文官,後來那麼多武將,包括飛將軍李廣,都被打得焦頭爛額至全軍覆沒。相比之下,王恢還算是謹慎的,不打沒把握的仗。他被逼死,給後來的漢臣樹立了榜樣:打了敗仗又沒錢沒後台的就別回來了。
元光三年(-132),權貴灌夫和丞相田蚡產生矛盾,互相攻擊,牽涉到各自後台老板。最後灌夫因後台不硬被滅族。
這是漢武帝第一次滅人之族,有點被竇太后迫的成份,但明顯嚐到權力的美妙滋味。再往後,就成為一種愛好了。
元光五年(-130),巫女楚服教陳皇后咒術,期望借此恢復寵愛。
在那個時代,咒術被認為是靈驗的,而且不是衛兵和城墻能阻擋的,是平民的大殺傷力武器,特別為權貴憎惡!
案發後,武帝派酷吏兼心理變態者張湯窮追,殺三百餘人,廢掉青梅竹馬的陳皇后,金屋藏嬌的浪漫愛情故事有了個黑暗的結局,白馬王子把白雪公主打入冷宮。
同年,為打通去南越的路,發士卒修巴蜀道路,賄賂夜郎等國,結果勞民傷財,修路士卒死亡很多,最終什麼也沒得到。
死了多少士卒?沒有記載,這是中國史書一慣的風格。
元光六年(-129),匈奴入侵上谷,殺官掠民。武帝派衛青、公孫敖、,公孫賀、飛將軍李廣各帶一萬騎兵,分三路攻擊邊境貿易市場附近的匈奴人。
這次全副武裝的漢軍鐵騎攻擊匈奴商人的結果如下:
衛青按捺不住愛國情懷,一時衝動打到龍城(跑得太遠了吧?),殺俘七百人。(自己損失多少?沒有記載,中國史書一慣風格)
公孫賀什麼也沒碰到,但這對他和他的手下可能是件好事。
公孫敖倒是撈到仗打了,也開了眼界(但沒長見識),一萬人馬只剩三千逃回。
著名的飛將軍李廣,更是打得全軍覆沒,只身逃回!
四名將領中,一人小勝,一人無功,兩人戰敗。對比王恢的結局,至少應有三個人腦袋搬家才對。
但事實是:無功者無事,戰敗者雖然被判死刑,但用錢贖命,最終都活了下來,大團圓的結局。
我就奇怪了,俸祿不低的王恢,為什麼不拿錢贖命?還是他必須背鍋,所以必須死?
這是漢武帝第一次和匈奴交戰,有据可查的是:匈奴損失七百人,漢軍損失一萬七千!損失比例為二十比一!
這就是漢武帝的“武功"。
雖然匈奴殲滅李廣、幹掉公孫敖七千人,自己不可能沒有傷亡,李廣雖全軍覆滅,也不是沒有逃回來的人,但就算這樣,戰果也是可恥的。
司馬遷大人的史書就是這麼隨意,如此重要的戰爭,傷亡數字一半欠奉。什麼?現在也這樣?快閉嘴!敏感了,敏感了。
再看看號稱會用人的漢武帝都用了些什麼人吧:
衛青,皇帝寵妃衛子夫的同母弟弟—皇親國戚;
公孫敖,衛青的朋友,曾把衛青從長公主手中救出,算是衛青的救命恩人—好友關係;
公孫賀,我還沒查到他的底細;
李廣,名將。
結論:四個將軍,兩個吃敗仗,五五開,這和拋硬幣做決定沒兩樣啊。要不是衛青“剛好”是個人材,我想漢朝這次就虧大了。
以上戰事發生在何月,史書沒有詳載,估計是春夏,因為下文又提到:
秋天,匈奴人騷擾邊境,漁陽是重災區,派材官將軍韓安國駐守,但不敢出戰了。
僅隔一年,元朔元年(-128),秋天,匈奴二萬騎入侵,殺遼西太守及軍民二千餘人,包圍韓安國。韓安國把營垒東移到北平,數月後病死。
(怎麼被包圍了還能轉移?史家懶得寫,你自己猜吧)
匈奴又入侵漁陽,雁門,各殺一千人。
衛青、李息等帶三萬騎兵出雁門來報復,殺俘數千人。
年度戰報:漢軍損失二千石高官一名,軍民被殺俘四千餘;匈奴方面也被殺俘數千,應該是三千多,漢方基本平局略虧。
漢武帝好象終于懂得誰是好將領了,只派衛青出戰,這樣的話還不失為一個正常的君主,會用人還遠遠談不上。
什麼叫會用人?象劉備和曹操那樣可以把天下豪杰凝聚到身邊,各司其職,不離不棄的,才叫會用人。漢武帝接手四五代人的基業,天下只有他一個用人單位,士人毫無選擇餘地,只要有識人眼光、包容天下的雅量,穩坐江山一點也不難。
在報復匈奴的同時,居然又兩線作戰,攻打東夷,取得勝利。東夷二十八萬人投降,設置蒼海郡安頓他們。勝是勝了,安置費和戰爭經費一樣多,搞得燕齊之間的老百姓都遭了殃(大約被征召過份了),民心騷動。
打了勝仗還如此,漢武帝真的不懂從戰爭中獲利啊。這樣的皇帝,注定要越打越窮,最後完蛋。而且這個蒼海郡,在元朔三年就因無法管治又無利可圖而被廢除,白忙一場!
結果:等于零!
不,應該說經濟損失慘重!
元朔二年,匈奴入侵上谷、漁陽,殺掠吏民千餘人。看來匈奴人特別喜歡掐這倆地,漢朝怎麼不把李廣放在這里呢?只有這樣才能證明匈奴人真怕他還是假怕。
這時,偉大的衛青又出手了,他沒有去追騷擾漁陽的匈奴人,而是找樓煩王和白羊王的麻煩,殺俘數千人,搶到牛羊百萬,奪取了河南地----黃河几字形上面那個框框地帶。看來兩位匈奴王的實力也不怎樣,被幹掉數千人就把根據地全丟了。
結果:漢軍大勝!
然後漢武帝修築朔方城,動用十幾萬勞力,花費好幾十百萬萬(史書這樣說,其實和不說一樣),官府倉庫變得空空如也。文景之治的儲蓄至此終于被點算清楚,連衛青掠奪的資源也都填進去。不過總算是為了守邊,還得其所。
奇怪的是,在戰勝後,漢武帝不知出于什麼目的,把一個叫造陽的地方送給匈奴。
夏天,遷十萬百姓入住朔方城。遷豪杰和家財三百萬以上的富豪到茂陵,把大俠郭解滅族(no。2)。
主父偃因齊王亂倫自殺案被滅族(no。3)。
古時一個家族有多少人?武帝至此已滅了三族了。
元朔三年夏,匈奴數萬騎進攻代郡,殺死大守恭及一千多吏民。秋,進攻雁門,殺掠一千多人。漢軍完全沒有動作,匈奴報了一箭之仇,雙方再度打平。
元朔四年,夏,匈奴進入代、定襄、上郡,每地各有三萬騎,殺掠數千人。
漢朝又開始虧損。
元朔五年,春,右賢王數次侵擾新建的朔方城。衛青等帶十幾萬人分別從朔方及右北平長驅六七百里,于夜間包圍了右賢王,俘獲裨將十幾人,男女一萬五千人,牛羊數十百萬頭(這麼壯觀?沒數錯吧?)。
秋天,匈奴人報復,一萬騎入代郡,殺都尉朱英,搶走千餘人口。
年報:本年度漢朝扭虧為盈,公司總經理兼董事長兼執行董事兼財務總監兼市場營銷……劉徹表示,看好明年業績。
元朔六年春二月,衛青從定襄出兵報代郡之仇,殺俘數千匈奴人,班師。
夏四月,衛青又出兵攻擊,殺俘匈奴一萬多人,但右將軍蘇建遭遇匈奴大部隊,三千騎兵覆滅,其中八百人隨趙信投降,蘇建只身逃回,差點被殺,廢為庶人。
這時,霍去病已在軍中參戰,率八百騎兵殺俘二千多敵人(這數字應該被計算在前面一萬多之內了),其中包括眾多匈奴高官貴戚,因而被封為冠軍侯。
這時候,漢武帝已把文景兩朝七十年生聚的財富花得精光了,開始買官賣爵。
年報:漢以一萬三千比三千大勝,但公司現金流出現問題。
元狩元年(-122),淮南、衡山王謀反案敗露,涉案人員數萬人被殺。
這時我們可以粗略地計算一下,匈奴人殺的漢人和漢武帝殺的漢人誰更多些。結果是很明顯的。大家可以想想,匈奴人和漢皇,誰才是漢民的敵人?我們的敵人和我們的領袖,誰對我們禍害更大?
或曰,某國車禍死的人比打仗時死的還多,難道能證明該國統治者無能嗎?是的,如果該國象漢匈那樣兩個旗鼓相當的對手,處于接連不斷的戰爭狀態,死于車禍的人還比戰爭多,那該國交通管理者絕對應該斃掉!
夏五月,匈奴一萬人入上谷,殺數百人。
元狩二年春,霍去病率一萬騎出隴西,越過焉支山一千多里,殺折蘭王(好浪漫的名號,音譯還是意譯?)、盧侯王,捉住渾邪王兒子及相國、都尉,殺俘八千九百餘人,繳獲休屠王祭天金人。
夏天,漢朝嚐到甜頭後,又出兵分數路攻擊匈奴。霍去病再建奇功,數萬騎的部隊,俘虜敵人大小將士二千五百多人,殺三萬二百人,擒獲王公貴族七十餘人。
除了這一支外,李廣犯了跑得太快的錯誤,以四千騎和匈奴四萬騎大打出手,死傷過半,差點覆沒,好在張騫大軍赶到,匈奴人才解圍。事後計算,殺敵和損失相當。
匈奴人隨後進行了小規模報復行動,侵入雁門和代,殺死幾百人。
秋,渾邪王投降,霍去病受降,其中有不愿做亡國奴的想跑,霍去病追殺,斬了八千多人,剩下四萬多慫貨束手就擒。
丞相汲黯提到:有五百人因和投降的匈奴人做生意而被殺,長安令也差點被殺,汲黯想救他,才說出這番話。
一點小事就殺人,誰說漢法寬松?只不過秦法不但嚴苛,而且有法必依,執法必嚴,才導致覆滅。漢承秦制,在秦的基礎上略為放寬,而且官吏有法不依,執法不嚴,才令人民松了口氣,覺得日子好過多了。若把一個現代人,特別是某些崇古派放那年代去,保證如入地獄。
本年漢大勝。
元狩三年秋,匈奴侵入右北平、定襄,各有數萬騎,殺千餘人----李廣哪去了?
漢武帝在長安附近挖昆明池訓練水軍。挖個可以演習水軍的大池,即便遠古的樓船不是很大,那工程量也相當可觀啊!他不會是想自己留著玩吧?
元狩四年夏天以後,漢軍派出十萬騎兵分由霍去病、衛青率領,還有自帶的馬匹四萬,後勤步兵數十萬,由代郡和定襄出發,攻擊匈奴。
衛青遇到單于,兩軍交戰,單于戰敗突圍逃走,漢軍殺俘一萬九千敵人,攻下趙信城,飽餐休整一天,燒毀敵存糧班師。
霍去病深入匈境二千多里,越過大漠,與匈奴遭遇,一鼓而勝,俘敵七萬餘人,抓住三個王及將軍相國等八十三人,封狼居胥----封禪不是皇帝的專利嗎?
本年漢軍戰果煇煌,但損失馬匹十餘萬,將士陣亡數萬。因缺乏馬匹,以後很長時間都不能再大舉出擊。
元狩六年,史書提到:因盜鑄錢而被處死的人,已達數十萬之多。
大農令顏異因和人談話時,對方指皇帝詔令有不妥之處,顏異沒有作聲,只是翹翹嘴唇,作出嘲諷的表情,被告發,漢武帝以臭名昭著的腹誹罪把他處死。
這條罪一直沿用到文革,對鉗制中國人思想,奴化國人起了很大作用,漢武帝對中華民族犯下了一個不可饒恕的罪行!
這是他的“文治"。
元鼎二年,御史大夫張湯,丞相庄青翟及三長史被殺。
張湯是武帝的一條狗,叫他咬誰就咬誰。但這種人的下場都很慘,至今都沒有例外。
元鼎五年,南越叛亂,武帝派韓千秋率二千人入越幫南越王平叛,全軍覆沒,南越王及太后、漢使被殺(韓千秋的兒子韓延年,後來在李陵之戰中犧牲)。
秋天,十萬水軍及數目不詳的囚犯及附庸國兵馬攻南越。
西羌十萬人反叛,匈奴攻五原,殺太守(軍民傷亡數字欠奉)。
元鼎六年,派十萬人平定西羌叛亂。南越叛亂亦被平定(傷亡數字欠奉)。
南夷發生叛亂,被平定。東越又發生叛亂,殺漢校尉三名。漢派數名將軍四面夾擊東越(傷亡數字自己猜)。
本年公孫賀和趙破奴各率一萬多騎掃蕩匈奴,深入數千里,都沒見到敵人(命大),退還。
元封二年,招天下死囚從軍,由兩將軍率領討伐朝鮮(沒有高鐵,一年後才到,請耐心等候)。
元封三年,趙破奴率七百騎兵破車師,俘樓蘭王,圍困烏孫,大宛。從酒泉以西直到敦煌郡的玉門關,都築起亭障(巨大的花費,為何不用來養馬?)。
本年,左將軍荀彘和樓船將軍楊仆攻入朝鮮,樓船將軍被擊潰後又聚集起來。左將軍率燕代強卒進攻,樓船將軍因新敗,士氣沮喪,暗中跟朝鮮議和,想要它投降。朝鮮也想投降,但又怕投降後被殺(漢軍有殺降的惡名?),就猶豫著。
漢派使者衛山招降,朝鮮同意,獻出五千匹馬和軍糧。但渡河時,漢使和左將軍要求他們解除武裝,引起懷疑,結果又退回。武帝因此殺了使者衛山。
這也殺,那也殺,伴君如伴虎的成語,是從漢武帝開始的吧?這廝是不是精神有問題了?
左將軍一直進攻並要求樓船將軍配合,但樓船將軍和朝鮮有約,不肯前來。左將軍懷疑他有陰謀。濟南太守來問戰事,左將軍把懷疑告知,太守就設計招來樓船將軍,將其逮捕,兼並軍隊。
武帝認為這樣不對,殺了濟南太守(漢武帝确實是個瘋子無疑)。
左將軍合兵一處,猛攻朝鮮,朝鮮抵擋不住,內亂,殺死國王向漢軍投降。
左將軍班師,被處死。樓船將軍判死罪,但功過相抵,廢為庶人(老天,整個事件中他有什麼功勞?很可能有後台老板)。
漢武帝此時已變成殺人不眨眼的魔王,而且行為怪異。
元封六年,赦免京師罪犯,由拔胡將軍郭昌率領,攻打昆明,想打通去大夏的路。殺死數十萬人,還是不能成功。
原文並沒有說這數十萬死者是敵是我,又或敵我雙方死傷人數之和,故成一筆糊塗帳,寫史書寫成這樣,和小說也差不多了。
太初元年,大宛殺漢使,漢武帝派李廣利率六千騎兵,數萬無業少年攻大宛(此處反應失業率超高)。
中尉王溫舒及其弟犯法,共五族被滅。
太初二年,公孫賀被強行任命為丞相,因為前幾任丞相都不得善終,所以他受任後跟人說:我從此危險了。
李廣利的部隊沒到大宛就退回,士兵餓死病死渴死,剩下十分之二左右。
趙破奴率二萬騎兵去受降,但準備叛變的左大尉卻被殺,匈奴人調兵攻擊漢軍,漢軍還擊,殺俘數千,退兵。退到離受降城四百里處,被八萬匈奴騎兵包圍,趙破奴被擒,全軍覆沒!
年報:自從董事長精神失常後,業績斷崖式下跌。
太初三年,在榆林塞外幾百里修建亭障,一直到廬朐,又在居延澤築城。
秋天,匈奴入侵定襄、雲中,劫殺數千人,破壞了之前興建的亭障堡壘(效果和長城相似:沒有效果)。右賢王也進攻酒泉、張掖,搶了幾千人口,但剛好遇到任文帶漢兵赶到,只好丟下人口逃走。
漢又調集囚犯、惡少年、邊地騎兵共六萬人去攻打大宛,一些自愿從軍的還不在此數。後勤有十萬頭牛,三萬匹馬,上萬的驢和駱駝,軍需物資齊備,由李廣利和五十多個校尉率領。又有十八萬軍隊進駐酒泉、張掖的北面。同時征召亡命、贅婿、商人、祖父輩有市籍的人做運糧隊。還派了水工、相馬師隨軍,準備絕大宛水源,選良馬之用。
本次出征,漢武帝好象汲取了餓死人的教訓,做了充分的後勤準備。不計自愿從軍者,我算漢軍是六萬人。然而統帥居然還是那個餓死大半士兵的李廣利。嗯,很會用人,很有法制。
這回漢軍雄壯,所過小國沒有敢不相迎送糧食的。只有輪台不肯,結果被攻下,屠城。輪台城有多少軍民不得而知,我以一千人計(本文最後會有總計)。
有三萬漢軍到達大宛,大宛出戰,被擊潰,逃回固守。漢軍斷了宛的水源,圍城四十多天,宛國內亂,殺了國王投降。李廣利和大宛人和談盟誓,任意選良馬三千多匹,班師。
由于有一支千人的漢軍被郁成王消滅,漢軍派上官桀報復,俘郁成王,半路上將他殺死。
本次出征,糧食充足,人多勢眾,戰死者不多,但將帥貪婪,侵吞糧餉,非正常死亡人數很多,六萬以的軍隊,只有三萬到達,歸途又不知死了多少。這李廣利果然不靠譜。
後面總表中,我把漢軍死亡人數計為三萬人,實際當然不止。
但皇帝得良馬後就不再計較人命,大賞三軍。在他眼里,三萬人命還不如三千匹馬(為什麼作為一個現代的中國人,我又有熟悉的感覺?),之前以敵我傷亡來計功的規矩也被破壞。
天漢二年,李廣利出酒泉,殺一萬多匈奴人,但後來被包圍,靠趙充國拚力死戰才得以突圍,士兵死了十分之六七。我按十分之六點五計算,即死亡約19500人。
漢武帝真會用人。
當年李陵帶五千步兵進攻匈奴,殺敵約一萬一千人,自己只有四百人生還,即損失四千六百人。
事後偉大的史學家(小說家?)司馬遷因為李陵辯護而被割掉生殖器官。這一舉動象征意義非常明顯:專治者對知識份子最不滿的地方就是他們的生殖器,他們最喜歡的人是太監。所以到今天,中國已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男人了。
本年漢朝盜賊遍地,因剿匪不力而被殺的二千石官員很多,由此養成隱瞞不報的風氣。
這大概是繼秦二世以來又一個下面官員不敢上報盜賊情況的皇帝。中國最後有這種待遇的皇帝好象是崇禎。凡受到如此對待的皇帝基本都亡國滅種了,而漢武帝卻幸存下來,所以史家說他有亡秦之失卻免亡秦之禍。
究其原因,大約是漢朝前面的皇帝都很不錯,給老百姓留下豐厚的家底和極好的印像,突然出現一個混帳皇帝,大家一時半時不至于餓死,思想上又轉不過彎來,就沒把他給滅了,這叫祖上積德。
我想再這樣羅列下去恐怕大家都要煩死。
所以,我把下面的文字都刪了,而把所有數據做了個總結。如果大家對我的數據有懷疑的話,歡迎去查往後的史書,然後指正。
統共在漢武帝在位期間,文治武功分列于下:
武功方面:
斃傷俘降敵人共約528844人,史書中語焉不詳者未計,下同。其中高官184人。
漢軍在戰鬥中死傷降被俘人數約為164316人,其中高官約16人。
兩者相較,漢軍以1:3。2的傷亡比例獲勝。
霸佔地盤:匈奴淨損失,漢淨得,漢勝。
文治方面
武帝在位期間一共親自下令殺死漢朝軍民32302人,其中高官32人。
因行政失當導致人民死亡人數361000人,其中以盜鑄錢幣被判死刑和巫蛊之禍死亡人數最多,佔了絕大部份。
發明遺害千秋的罪名:腹誹罪,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國策,禍害中華兩千餘年,至今尚存。
用人方面
以軍事將領計,受重用的,優秀者只有衛青和霍去病,平庸者不計其數,差劣的首選李廣利,次選趙破奴(這名字響當當,人就不乍樣),三選李廣。
總體而言,漢武帝只選出了兩個優秀將領,原因是:皇親國戚。其餘全是庸劣之材,不斷地損兵折將。
經濟方面
接手一個富得流油的國家,最後陷于崩潰狀態。
詳細統計數據請看excel附件
根據以上數據,我認為,漢武帝是個殘暴的皇帝,屠殺、行政失當弄死自己人比敵人更多;他也是個無能之輩,只懂用皇親國戚和自己喜歡的人,用到衛青和霍去病根本就是碰運氣。
雖然在對匈戰爭中取得勝利,但那幾乎是靠拚光漢朝所有實力來取得,錢財用盡後賣官賣爵,橫征暴斂。戰馬死光,無數勇士拋屍異鄉,可謂慘勝!
和他相比,不久後的東漢王朝,在對匈奴作戰時,幾如砍瓜切菜,不費吹灰之力,差點把匈奴種族滅絕。兩廂比較,可知漢武帝不但能力低下,而且人品惡劣,如果硬要用四個字說明,可稱之為:熊材大劣!
城市隱者
2007/7/26
附件:
沒有留言 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