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/03/17

科學史觀之李陵戰匈奴

科學史觀之李陵戰匈奴

 本文以現代人的眼光,以漢書為藍本,分析西漢將領李陵與匈奴的戰鬥
這是一場少量步兵、車兵與大量騎兵的經典戰鬥

★<<漢書原文>>: 陵字少卿,少為侍中建章監。善騎射,愛人,謙讓下士,甚得名譽。
 譯注:李陵字少卿,少年時就當侍中建章監,這是太后宮內的官,說明他爺爺李廣”畏罪自殺”後,李家人還是被皇室信任的. 李陵善於騎馬射箭,愛人,謙讓下士,贏得了名譽.
    此句可知,在漢代要想得到名譽,善騎射、愛人、謙讓下士是充分條件.不過,從後文記述李陵在戰場上屠殺自己的女同胞可知,古人所謂愛人,並非現代文明的博愛,也不是當時已有的墨家學派的兼愛,而是愛一部份,不愛另一部份.傳承至今,有雷鋒對同志象春天般溫暖,對敵人象嚴冬般殘酷無情.但何謂朋友?何謂敵人?那是相對的.今天的敵人,難道不會是明天的朋友?今天的朋友難道不是明天的敵人?敵對乃因利益使然,打敗敵人,奪取利益就可以了,再多的殘酷毫無必要. 
    謙讓下士,看來漢時謙讓已成美德,到今天,中國人已謙讓兩千多年了.而且那時漢武帝才開始獨尊儒術,可見儒家的道德觀在被獨尊以前,已有部份深入人心.又或者,這道德本已存在,而被儒家吸收,成為自身的道德標準. 

武帝以為有廣之風,使將八百騎,深入匈奴二千餘里,過居延視地形,不見虜,還。拜為騎都尉,將勇敢五千人,教射酒泉、張掖以備胡。數年,漢遣貳師將軍伐大宛,使陵將五校兵隨後。行至塞,會貳師還。上賜陵書,陵留吏士,與輕騎五百出敦煌,至鹽水,迎貳師還,複留屯張掖。
譯注: 漢武帝見李陵如此能幹,認定是得了李廣的遺傳,就命令他帶八百騎兵,深入敵境二千餘里,經過居延澤,觀察地形,沒見到敵人,就回來了.升為騎都尉(原來什麼仗都沒打也可以升官的),率領勇敢士五千人,駐紮酒泉張掖集訓,防備匈奴. 
李陵是漢飛將軍李廣孫,少年為將,從他率八百騎深入敵境二千里就可看出,李陵心中很想實現爺爺的遺願,志在邊關立功封侯.
二千里,一個在現代來說也不算短的路程,李陵帶著八百人馬走了個來回,其中的曲折一定令他得到了不少經驗,包括長途行軍、糧草供應、馬匹照料、匈奴氣候、水草、地形等等. 
幾年後,漢派貳師將軍攻打大宛國奪汗血馬,命令李陵率五校兵殿后.剛到邊境要塞,正好貳師將軍班師,皇帝就下詔(這皇帝的詔書也夠快的,可見當時軍情傳遞的迅速),命李陵留下大部官兵,只帶五百輕騎兵出敦煌到鹽水迎接貳師將軍,回來後再次駐防張掖. 
李陵能在邊關教射五千勇敢士,說明他武功己得爺爺之真傳或遺傳,成為精銳步兵的教官兼指揮官.
帶五校兵迎貳師,是否說明漢朝一校兵即一千人?  

天漢二年,貳師將三萬騎出酒泉,擊右賢王於天山。召陵,欲使為貳師將輜重。陵召見武台,叩頭自請曰:「臣所將屯邊者,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,力扼虎,射命中,願得自當一隊,到蘭幹山南以分單于兵,毋令專鄉貳師軍。」上曰:「將惡相屬邪!吾發軍多,毋騎予女。」陵對:「無所事騎,臣願以少擊眾,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。」上壯而許之,因詔強弩都尉路博德將兵半道迎陵軍。
譯注: 西元前九十九年, 貳師將軍帶三萬騎兵從酒泉出發,到天山攻擊右賢王.皇帝在武台召見李陵,想讓他做貳師將軍的後勤,但李陵想上陣廝殺,就叩頭為自己請戰說:“臣帶的屯邊部隊,都是荊楚一帶的勇士奇材劍客,力量能掐死老虎,箭無虛發,指哪射哪,希望能讓我自成一軍,到蘭幹山以南吸引敵人注意,分散單于的兵力,使敵人不能全力迎擊貳師將軍.” 
    皇帝看出他的道道,說:“你不想受別人指揮吧?我派出很多部隊,騎兵都出去了,沒有馬給你.” 
    李陵回答:“不用騎兵,我願以少勝多,帶五千步兵踩爛單于的院子!” 
    皇帝被李陵的豪言壯語打動,答應了他,反而下詔要強弩都尉路博德帶兵作李陵的後應. 
    李陵這人有個毛病:說話喜歡誇張.力扼虎我不知道,但射命中肯定是吹牛的.因為後文記述:李陵軍一日五十萬矢盡,按他的話說,匈奴人至少死了五十萬.也就是說,匈奴的控弦之士都死精光還不夠.
     被包圍後的夜裏,李陵說要一個人去取單于,但又灰溜溜地回來;軍吏勸他暫時投降,他說大丈夫一死報國,結果還是投降;
      突圍前他說:再有數十支箭,就能脫身了.當然,那是他最後一次吹牛. 這雖無損他英雄地位,但令我對他的話生疑. 
      武帝召李陵出戰,從這段對答看來,漢代君臣間的關係好象可以很隨便的,李陵可以拒絕皇帝要他做後勤工作的要求,欲自成一軍.漢武帝也並非什麼雄材大略的君主,他的反應是:“壯許之”----為李陵的豪言壯語打動而應允他的計畫.和我們今日某些官員一樣,屬拍拍大腿就可以下決定的類型,談不上科學決策,如此,遇上類似對手,勝敗在五五之數.若遇上狡猾的敵人,十戰九敗. 
      從武帝派貳師將軍攻大宛也可看出,這位皇帝對軍事後勤可謂一竊不通,漢軍遠征,死亡以萬計,居然多數是饑渴病死,而非戰死.第一次不懂倒也罷了,接連數次如此,雖說將領要負主要責任,但皇帝的能力也讓人懷疑.
      而且,出征打了勝仗,還死亡那麼多士兵,居然沒有人即時指責,要求皇帝追究將校的刑責,可見漢朝時,中國人的性命已不值錢. 與之相比,秦始皇也是宮中長大的帝王,但每次出兵征伐,後勤工作毫不馬虎,為打匈奴,修築直道;為攻百越,挖通靈渠,後勤工作興師動眾,然後兵馬方出,顯得成熟老練,有將帥之材.
      觀始皇一生用兵,幾乎攻必取,戰必勝.而漢武帝用兵,成敗各半,全靠和敵人拚實力,也就是靠老祖宗留下的經濟基礎成事.勉強壓抑住匈奴後,又在國內實行野蠻的專制政策,給後世來來極壞影響,所謂成事不足,敗事有餘,乃中華民族一大罪人!鄙人絞盡腦汁也看不出該皇帝有什麼雄材大略,至多好勇鬥狠罷了. 
      秦皇之智力高於漢武?倒也未必,大凡一正常人的智慧,相差不會太遠.竊以為問題在於秦始皇滅六國之時,朝廷大事非其一人獨斷,丞相等重臣作用頗大,即便皇帝無知,那些老謀深算的大臣也不是吃素的.皇帝不懂,就聽他們的,有錯也不會太離譜.而漢武帝的時代,天下承平已久,皇帝威嚴建立,一人說了算,而在宮中長大的他,能有多少見識呢?

 ★博德故伏波將軍,亦羞為陵後距,奏言:「方秋匈奴馬肥,未可與戰,臣願留陵至春,俱將酒泉、張掖騎各五千人並擊東西浚稽,可必禽也。」書奏,上怒,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書,乃詔博德:「吾欲予李陵騎,雲『欲以少擊眾』。今虜入西河,其引兵走西河,遮鉤營之道。」 
譯注:路博德以前是伏波將軍,也認為幫李陵打下手很丟臉,就上奏說:“現在秋天,匈奴馬力很強,不可交戰,臣願留李陵到明年春天,一起帶酒泉張掖騎兵各五千人同時攻打東西浚稽山,必然獲勝!” 
      奏章送到長安,皇帝看完大怒,懷疑李陵後悔不想出兵,所以教唆路博德上書找藉口拖延.於是又下詔給路博德:“我本想給李陵騎兵(撒謊啊?),他說:要以少勝多!所以我就省了!現在有情報說匈奴人進入西河地區,你就帶兵去西河,遮斷鉤營道!”  
分析:強弩都尉路博德說秋天不宜進攻匈奴,是否託辭?李陵的影響力有那麼大,可以教唆伏波將軍上書? <<史記匈奴列傳>>中記載武帝在位期間,匈奴人進攻漢朝季節為:夏天1次,秋天4次,冬天1次,還有一次因單于病死而未成行,以秋為多.漢進攻匈奴的季節為:春天五次,夏秋各一次.
       為什麼匈奴人喜歡秋天進攻?這和他們的遊牧習慣有關,秋天時,牲畜儲存足夠養料過冬,多數很肥壯,馬匹亦然,這對匈奴騎兵慣用的奔襲戰十分有利.而漢朝農民此時忙於收割整理糧食,多半沒空打仗.而且上一季收穫的糧食此時又消耗得差不多了.匈奴人兵強馬壯,又很有閒暇,見漢人秋收,很有米的樣子,就選這時候出來搶掠. 匈奴有詩曰:我有閑來你有米,所以我來搶掠你!我搶米兮你搶羊,互通有無兮樂融融.軍事交流增感情,漢匈友誼萬年存! 
      漢朝為何常在春天攻擊匈奴呢?因為匈奴的牲畜經過漫長冬季後,沒餓死都已瘦得皮包骨(據說儲存乾草給牲畜過冬這種高科技的應用乃是很久以後的事),馬也一樣,跑也跑不遠跑不快,活動能力大受限制.而漢軍的馬可以靠糧食餵養(真他媽侈奢啊!),經冬至春,依然強壯.此時出擊,可謂正中匈奴人死穴.匈奴人打勝倒也罷了,一但戰敗,跑也跑不掉(馬力不如漢).即便趁混亂溜了,也是跑得了牧人跑不了畜.那些在饑腸漉漉,數月沒吃飽過的、毛黃骨瘦的畜群,要麼被漢軍掠走,要麼因長途奔逃脫力而死,這對匈奴人而言,是非常慘痛的,猶如農耕的漢人,春天播撒的種子都被害蟲吃掉,造成之後數月顆粒無收.
      不過,春天進攻,也會影響漢農民播種,好在參加軍事行動的多數是常備軍. 所以,路博德提出春天出戰,其實非常有頭腦,而漢武帝這個腦子有病的皇帝居然認為李陵怯戰,教唆路博德託辭,下詔強迫李陵在沒有後援的情況下,立即出發,孤軍深入敵境,對李陵軍的覆亡埋下伏筆.這完全是意氣用事,把系國家生死的戰爭當成個人的出氣筒,這樣的君主居然被稱為雄材大略!
更奇怪的是:他在詔書中質疑李陵之餘,卻好象忘了同時責成路博德照計畫行事.整個事情變成:皇帝命李陵出兵,路博德接應.路博德說秋天不宜出戰,皇帝就要李陵單獨進攻,只因他懷疑李陵害怕、反悔.這混蛋一下子就送掉五千好漢性命! 
      在他下達這些命令時,朝中大臣都哪去了?他不聽大臣勸告還是大臣不敢勸告?為何大臣不敢勸告?為何他敢不聽大臣勸告? 兩個字:專制!經兩代明君後,中國人做穩了奴隸、皇帝坐穩了龍椅後,國家的災難就來了.中國的歷史大抵如此. 

★詔陵:「以九月發,出遮虜鄣,至東浚稽山南龍勒水上,徘徊觀虜,即亡所見,從浞野侯趙破奴故道抵受降城休士因騎置以聞。所與博德言者雲何?具以書對。」陵於是將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,北行三十日,至浚稽山止營,舉圖所過山川地形,使麾下騎陳步樂還以聞。步樂召見,道陵將率得士死力,上甚說,拜步樂為郎。 
譯注:又命令李陵:“九月從遮虜鄣出兵,到東浚稽山南邊的龍勒水,搜索敵人攻擊,如果沒有敵人,就沿浞野候趙破奴走過那條舊路到受降城休整,派騎兵回來報告我!你倒底跟路博德說了些什麼?寫書面材料交待!” 李陵就帶本部五千步兵出居延塞,向北走了三十天,到浚稽山停下紮營,把所過的山川地形畫成地圖,派部下陳步樂回長安報告皇帝. 陳步樂被召見後,說李陵領導有方,將士都願為他效命.武帝很高興,封陳步樂為郎.這陳步樂未有寸功,只報了個信,就封為郎.雖說郎不是什麼實官,但也太隨便了吧? 
      天漢二年九月,李陵從居延的遮虜障出發,向匈奴勢力範圍內的浚稽山攻擊前進,開始了漢代戰爭史上最悲壯、最富爭議的軍事行動. 
      皇帝給李陵的命令是:到浚稽山南龍勒水上索敵,若沒遇到匈奴,就到受降城休整. 
      離開居延,就進入匈奴勢力範圍,而匈奴騎兵活動能力強,範圍大,隨時可能遭遇,必須時加警惕,所以李陵一路上大約都處於戒備狀態,走起來就慢了些. 
      居延到浚稽山直線距離約三百公里,具體路程不詳.據<<資治通鑒>>記載,李陵五千步兵走了三十日,平均每日直線前進10公里.這肯定不是急行軍,而是搜索前進. 
      李陵軍的後勤保障 在漢朝,有“十五斗粟,當丁男半月之食.”之說.五千步兵,走了一個月,所需糧食應為15x2x5000=150000斗.這裏還不計算其他食物,如肉、酒、茶、調料、廚具、軍官小灶等項. 漢1斗約為現在2升(1公升大約是學校的粉筆盒大小),以上糧食約300000升,300立方米.一般糧食密度大於水(它們總會沉到水底),就當它和水一樣,至少也有300噸的質量. 
      漢朝的輜重車每輛載重約為1.5噸,兩匹馬拉走(來源:<<復活的軍團>>稱有實驗證明此點),這就需要200輛車,400匹馬或200頭牛(此處假設牛力兩倍于馬,無根據,純臆測). 
      當李陵兵敗分散突圍之際,殘兵每人還可分到二升糧食,可見他非常重視後勤,比李廣利那可以把數萬大軍餓死剩幾千人的小子強太多.假設他來回花同樣多的時間,糧食在戰鬥中損耗不計(因為士兵減員會少消耗糧食),他約有支持六十天的軍糧,即把上面數字再乘以2.那他需有400輛車和800匹馬或400頭牛. 而李陵的部隊在草原上索敵,應該沒有路.在坑坑窪窪的草原上,車輛載重太多行進就困難,有可能比一般車輛減些重量?但我仍按普通車的載重量計算,而且不計車自重. 
      當然,漢軍也可能學匈奴人,帶了些牛羊做肉食.由於牛羊有腳會自己走,那車就可以減少一些,至於減多少,史料沒有任何相關記錄,故無法計算.還有他們也可以在吃完一車糧,或車輛在路上損壞後,把拉車的牛或馬殺來吃.
      鹽的消耗,據居延簡記載,大約每人每月三漢升,十升為一斗,是為0.3斗,合現代0.6公升,五千步兵,則三十天中需鹽3000公升,三輛車可拉完. 居延簡載馬匹每月食量約六石,每天2斗,即4公升(4個粉筆盒的容量).這不知是什麼高精尖飼料,營養價值這麼高?所以我猜測馬兒還要吃其他草料,這些只是穀物.香港賽馬每天約吃15公斤飼料,25公斤水.這些東西若全自己帶顯然不大現實,所以暫時當他是4公斤精料,其餘水草就地取材.則每匹馬兩個月消耗240公斤精料.如前述800匹馬的話,它們自己的食物也要192000公斤,需128輛車,為此又要多256匹馬.這些馬吃的飼料又要x輛車x匹馬……算來算去五千步兵兩個月的糧草怎麼也要一千多匹馬,還沒算兵器呢. 
      兵器由士兵隨身帶部份,其餘用車裝.從下文看到漢軍戰鬥數日後,軍吏還有尺刀做武器,士兵只能斬車輻為兵,可見軍械損壞率是非常高的,因為肉博戰沒幾次,所有兵器都折戟沉沙了. 古代冶金技術看來並不象某些愛吹牛的考古研究說得那麼先進.日本武士身上總帶著好幾把刀,漢軍估計也差不多,只因為兵器太容易折斷.砍缺了口還能再砍,斷了就沒法用,特別是從握把處齊根折斷.從出土古兵器看,握把處也是最細最容易折的. 
      箭矢身上可以背一些,其餘也是要用車裝的.漢軍最低限度也帶了五十萬支箭,每支箭重…… 除兵器外,還有帳蓬、被褥等等,也是數量龐大,士兵又不便背在身上的東西.而出發時天氣已很冷(突圍時士兵們拿冰當水用,可見出關一個月後氣溫已在零下),李陵謙讓愛士,不會讓手下睡在冰天雪地中吧?可是漢代軍帳、綿衣被有多大多重,如何裝運,統統成謎,故很難計算.
      而且這些東西又重又占地方,要多少車和裝載方式很有關係. 據說漢朝沒有棉花,都用絲綿、麻布做綿襖.去年我在杭州買了一床絲棉被,差不多兩公斤重,可對付秋天,但不能應付10度以下的氣溫.假如零度,估計要用3公斤的綿被才行.以此推算,也不要什麼墊被了,五千士兵就要帶15000公斤的被子,15噸,10輛車的載重量. 
我買那床絲被用真空包裝,壓得扁扁的,可以放進背包裏,漢代當然沒有抽真空機,估計是手壓,一輛車恐怕裝不了多少.我也不管了,就按16輛車來算吧. 李陵的部隊不全是軍人,後來說軍官們還藏有女人,也不知有沒有廚師、奴僕、寵物什麼的.
      走這麼遠的路,木製車輛必定會損壞(看現在的國產車就知道),不帶些修車工匠是不行的,但數量不詳,made in 漢朝的車每百公里損壞率是多少也無從查考(估計是世界先進水平),修車、修兵器的工具和材料有多少要隨身帶而不能就地取材,統統弗得知,故只能忽略不計了. 

陵至浚稽山,與單于相直,騎可三萬圍陵軍。軍居兩山間,以大車為營。 
譯注:李陵到浚稽山,和單于相遇,大約三萬匈奴騎兵包圍了他的部隊.李陵軍在兩座山之間,用大車作掩護紮營.
     ●大車應為輜重車,既然被敵人包圍,車應布成環狀防禦陣地.如果有六百輛車,每輛車長2米,就有1200米的長度.按說同樣周長,圓形能圍出最大面積,但軍隊好象多用方陣.如果這樣,當以正方形圍出的面積最大(原理參見初三代數一元二次求極值).假設李陵是用正方陣,每邊就有300米長,面積九萬平米,不計馬匹的話,每個人的活動面積為18平米,還算充裕. 

★ 陵引士出營外為陳,前行持戟盾,後行持弓弩。
譯注: 李陵帶戰士出營外列陣,前排士兵拿戟和盾牌,後排拿弓和弩. 
    ●顯然,李陵故意帶兵離開較有安全感的車陣,用戟盾掩護弓弩手,令敵人不提防.這是欺詐戰術,誘敵來攻.只不知他把部隊排在何處?環陣而列還是只當一面? 

令曰:「聞鼓聲而縱,聞金聲而止。」師古曰:「金謂鉦也,一名鐲,鐲音濁。」虜見漢軍少,直前就營。陵搏戰攻之,如淳曰:「手對戰也。」千弩俱發,應弦而倒。虜還走上山,漢軍追擊,殺數千人。
譯注: 命令士兵:“聽到鼓聲就衝鋒,聽見金聲(銅做的鐘)就停止.”匈奴見漢軍人少,又失了掩護,就直撲上來接近大營.李陵軍和匈奴短兵相接,萬箭齊發,敵人應聲倒地.匈奴不支,轉身逃上山,漢軍追擊,殺死數千人. 
    ●匈奴果然上當,輕率進攻.漢軍的戰術推測如下:前排戟盾兵忽然蹲下,弓弩手如鬼魅般現身,剎時間密集的箭飛蝗般射向匈奴騎兵,也不知殺死多少,總之匈奴人是受了驚,大約也混亂了(混亂的具體情形可參見“三國志英傑傳”),前排士兵趁勢沖上去近身肉搏.憑堅甲利劍,由荊楚劍客組成的漢軍在肉搏中是佔優勢的.匈奴人逃回山上,漢軍追殺,砍死數千人.這段可看出匈奴是借山勢往下沖,而非四面突擊. 單于戰敗後,漢軍追了多遠?史不見載.但步兵追不上騎兵是肯定的. 

單于大驚,召左右地兵八萬餘騎攻陵。
譯注: 單于大驚,召集附近各部落八萬多騎兵聯合攻打李陵. 
    ●匈奴總共才多少兵啊?為了五千漢軍就調動了八萬人.這八萬騎有沒有加上單于原先的三萬騎?如沒有,則匈奴總兵力就有十一萬人了.
      冒頓時代有控弦之士三十萬,至此不知有無增加.假設有四十萬,則此時為對付五千漢軍,就抽調了全國戰士的四分一強.正如後來匈奴當戶所言:這都打不贏就太沒面子了、太讓人瞧不起了、還不如買塊豆腐撞死算了、都去做太監好了.
       這八萬騎從何處調來?多長時間才收到單于命令,又用了多少天才到達戰場,這些天裏,漢軍做了些什麼?繼續耀武揚威地前進,還是原地休息,繼續對峙,或者開始了撤退行動? 匈奴人是偶然撞到漢軍的,還是有預謀要來消滅這支小部隊的?
      按說漢軍千里來犯,路上走了一個月,匈奴的間諜和哨兵早該知道他們的動向了(假如這都不知道,匈奴人早該滅亡了),所以他們十有八九是有計劃地迎擊漢軍. 
      李陵有沒有派陳步樂式的騎士回去求救?史書沒有記載,但從後面邊塞的反應來看,應該是沒有派出信使.也許派了,半路被殺俘,或根本無法突圍.也許李陵初戰告捷,覺得匈奴人不過爾爾,沒必要再叫援軍,所以沒派出信使,甚至乎也沒打算逃跑.當然,這也是猜測. 
      還有就是這十一萬匈奴騎兵的糧食供應情況.匈奴人吃羊肉喝馬奶或羊奶,戰馬吃草.羊可以趕著隨軍前進,但十幾萬匹馬如何供應水草?後世蒙古人出戰時帶有備用馬匹,匈奴人不知有沒有這習慣,如果有的話,那就不止十一萬匹馬了. 馬一般每天至少要吃十公斤以上的草,十一萬匹馬就要吃掉一百一十萬公斤的草,那要多大的草場供應?
      最近看電視,說內蒙中上等草原一公頃(十五畝)產四百公斤草.古時草原據說比現在要茂盛,風吹草低見牛羊,草長得比牛還高,估計產草量是現在的三倍左右,即每公頃一千二百公斤草.于是光馬就要吃至少1000公頃(15000畝)草地的草. 1畝60平方丈,一丈約3.33米,1平方丈=11平米,1畝=665平米,15000畝相當于10平方公里.那麼10平方公里有多大咧?澳門的總面積那麼大.
     上面數據還沒有計算匈奴人的畜群,它們也要吃草啊.而且,匈奴人必定不只帶了一匹馬,由于數目不詳,我也無法計算.無根據地推測一下,匈奴人每天大約要把兩個澳門那麼大面積的草地吃光! 李陵呀,你跑個屁呀!假如你當初象我這樣計算一下,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:你還有三十天的糧食,這三十天里,匈奴人的馬和畜群要吃光300平方公里的草場,而浚稽山也不是到處長這麼茂盛的草的.你只需把所有騎兵集中起來突圍出去搬救兵,步兵留守原地,吃光牛羊吃干糒,再吃死人,怎麼著也能頂個四十來天吧?我倒要看看誰能耗得過誰! 

陵且戰且引,南行數日,抵山谷中。
譯注: 李陵且戰且退,向南走了幾天後,到一個山谷中. 
      在十一萬敵軍圍攻下,李陵終於撐不住,開溜了.數日,不知幾日.山谷,也不知是哪處山谷.漢軍在敵軍圍追堵截下且戰且走,比之前攻擊前進是更快還是更慢呢?好象都有可能.那麼之前從居延到浚稽山走了三十日,現在再撤回去,所需至少也要三十日吧. 

連戰,士卒中矢傷,三創者載輦,兩創者將車,一創者持兵戰。 
譯注:連續作戰,士卒多中箭受傷,挨了三箭者坐在輦車上養傷,挨兩箭的負責駕車,只受一處傷的拿著武器繼續戰鬥. 
      匈奴人大約不敢再和漢軍肉搏,只用他們擅長的弓箭遠程攻擊,但漢軍裝備鐵甲,又有車掩護,雖中箭,也不一定失去戰鬥力,但那年代戰地救護不知如何,士兵傷口會不會感染.而且漢軍拉車的畜力不知損失多少,似乎改用人拉車,該不會牛馬都死光了吧?將車是趕車還是拉車? 
      看來箭對士兵的殺傷力不是很大,挨了一箭還能戰鬥,挨兩箭還能拉車或趕車,挨了三箭才休息.這大約是輕傷不下火線,重傷不進醫院的漢化版吧. 

陵曰:「吾士氣少衰而鼓不起者,何也?師古曰:「擊鼓進士而士氣不起也。一曰,士卒以有妻婦,故聞鼓音而不時起也。」軍中豈有女子乎?」 
譯注:李陵說:“我軍情緒低沉鼓不起勇氣,是什麼原因?部隊裏有女人嗎!?” 師古翻譯說:士卒忙於和女人睡覺,消耗了精力,聽到軍鼓聲也賴床.
      原來漢軍不是吹起床號,而是敲鼓.這些兵也真是精兵,仗打成這樣,還有力氣和女人做愛,體力之充沛有點駭人聽聞,要不就營養過剩了.而且匈奴人好象沒有發展出夜間劫營的戰術,令漢軍晚上不但可呼呼大睡,還能尋花問柳. 其實這時戰鬥才開始,漢軍打得也不賴,李陵怎麼會說士氣少衰呢? 

始軍出時,關東群盜妻子徙邊者隨軍為卒妻婦,大匿車中。
譯注: 部隊出發時,關東群盜的妻子流放邊疆者被士兵帶來做老婆和情人,多數藏在車中. 
      這句可看出函谷關以東已有強盜,還不是一個,是群盜!史載漢初人民以違反法令為耻的時代已然成了過去式.
      罪犯的妻女被發配充邊後,是可以被邊防軍強佔或自願同居的.漢朝男女關係之隨便、犯人遭受待遇之野蠻又可見一斑.連妻女都被奪走,財產自不待言. 

陵搜得,皆劍斬之。 
譯注:李陵搜出這些女人,都用劍砍死! 
      犯人家屬不但身體任人糟蹋,性命也可任意剝奪,故某些史家所讚譽、懷念的,有偉大武功的漢朝,實乃野蠻無人性的社會. 
      那些可憐的女子,她們一定是哭喊著、哀求著,被自己的長官親手殺死在她們的男人面前……後面提到的軍侯管敢的女人也在其中嗎?看著自己的女人被上司活活砍死,看著她的血在流,漸漸地沒了氣息,他心中憤怒嗎? 
      李陵的爺爺李廣,因失意時和灞陵尉有點小過節,一但重握兵權,就公然把灞陵尉直接叫到軍營殺死,皇帝居然沒有怪罪,社會輿論居然沒有遣責(至少史記沒有反應出這點),可見西漢時法紀敗壞.公務員都可隨意被更高級的公務員殺戮,下層人民可想而知.
      以前讀史書被誤導,又對現實不滿,很想做做大漢子民,現在仔細尋思,還是在紅旗下較穩妥. 史中常記載皇帝對某官員不滿,就搜集其違法罪狀,置之死地.從上述史實看來,一般官員違法亂紀乃小事一椿,皇帝不追究倒也罷了,真要找茬,還是很容易的.象李廣這樣,一但失勢,皇帝追究他濫殺國家官吏的罪行,把他處死根本不需費什麼勁. 
      李陵戰鬥不利,就殺女人以振士氣,可見他也是不把人命當回事的傢伙.有這樣的頭領,就有這樣的下屬.後來軍侯管敢受辱投敵事件,當與此有關. 

★明日複戰,斬首三千餘級。 
譯注:第二天又戰鬥,砍下匈奴人腦袋三千多個. 
      至此,漢軍己進入殺一個夠本的境界,再殺就賺了. 殺了一批紅顏禍水後,戰鬥力果然得到了提高,代價是人性的泯滅.不知大家如何取捨?但如果是我,則寧願戰敗投降或身死異鄉,也不幹這種滅絕人性的事.但事情既已發生,我還是且僅僅只是為漢軍的戰績喝一聲彩. 

引兵東南,循故龍城道行,四五日,抵大澤葭葦中,師古曰:「葭即蘆也,音家。」虜從上風縱火,陵亦令軍中縱火以自救。師古曰:「預自燒其旁草木,令虜火不得延及也。」 
譯注:帶部隊向東南,沿著龍城故道繼續撤退,走了四五天,到了一個長滿蘆葦的沼澤地帶.匈奴人不敢進來廝殺(沼澤地易陷馬匹),就在上風放火(縱火罪,破壞生態環境罪!),李陵命令士兵也放火自救. 師古解釋:這是預先把身邊草木燒掉,令匈奴人放的火不會波已自己.
      龍城故道在哪?若考古學家沿此道考察,也許會有不少發現.那條路至今仍處人跡罕至之地,應該沒有太大的人為擾動. 李陵縱火自救的方法,至今仍被沿用,可見他是個很不錯的戰術家,應變能力很強,可能學過野外生存之類的專業課. 

南行至山下,單于在南山上,使其子將騎擊陵。陵軍步鬥樹木間,複殺數千人,
譯注: 向南走到一個山下,單于在南面山上(漢軍向南退卻,匈奴馬快,搶佔南山,欲斷漢軍歸路),派他兒子率騎兵攻擊漢軍.李陵軍和匈奴在樹林中徒步戰鬥,又殺死數千人.
      這次生意沒有賠本. 匈奴人又一次利用山地俯衝攻擊漢軍!漢軍則以樹林為掩護.在樹木間戰鬥,騎兵行動不便,弓箭受重重阻礙,匈奴的優勢大減,漢軍的堅甲銳兵及格鬥技巧充分發揮,李陵善於利用地形,戰術指揮才能是不錯的. 

因發連弩射單于,單于下走。 
譯注:(見單于站得高高的象個不錯的靶子,漢軍)因此用連弩射單于,單于(聽到一陣勁風,左右大叫“狙擊手!”、 “臥倒!”)趕緊跑下山去. 
      發連弩射單于,有人以為連弩就是連發弩,其實以漢朝的技術水準估計,連弩更有可能是數張強弩的聯合,以增加射程及威力,射速不但不快,倒可能更慢了. 
      單于是總指揮,不會帶兵衝鋒,應是在後方觀戰,要想射他,非得大威力弩不可.
      史書中屢次提及匈奴人不以逃跑為恥,而單于本人在作戰失利時身先士卒逃走也不是一次兩次,而率先沖向敵軍則沒有先例,在此估計也不會例外. 
      其次,如果漢軍有射得如此之遠,又可連發的弩,在那個時代,簡直和機關槍沒兩樣了,誰還敢和它打仗?又有誰是它對手? 所以本文將連弩視為數張弩拚成的類似床弩般的大型遠射弩,而非連發弩. 連者,聯也. 

是日捕得虜,言「單于曰:『此漢精兵,擊之不能下,日夜引吾南近塞,得毋有伏兵乎?』
譯注: 這天抓到一個落馬的俘虜,(一頓暴打後)招供曰:“聽單于說:這是漢朝精兵,打不垮它,日夜引我向漢邊塞靠近,是不是有埋伏?” 
      與如此強悍的對手作戰,單于的信心不禁動搖.嘗到李陵軍苦頭的同時,又過高地估計了漢武帝的智商.殊不知中國人經常是官越大越無能,非靠自己實力競爭上崗的皇帝,經常是全黨、全軍、全國人民中最垃圾的一個. 連小學生下象棋都知道派個車保護炮,雄材大略的漢武帝居然就把五千個兵扔到對河去任敵軍的馬踩,大家猜猜他的智商是多少?

 ★諸當戶君長皆言(當戶,匈奴官名也。)『單于自將數萬騎擊漢數千人不能滅,後無以複使邊臣,令漢益輕匈奴。複力戰山谷間,尚四五十裏得平地,不能破,乃還。』」 
譯注:各當戶君長都說:“單于親自率數萬騎兵攻擊漢軍幾千人都不能取勝,以後不要想再使喚屬下各部落了,還讓漢朝更蔑視匈奴.再找山谷地帶努力和漢軍打幾回,餘下近漢塞四五十裏平地,還不能消滅他們,才罷手!” 
      匈奴官員說數萬騎,可見前面所估計匈奴原三萬,後又調來八萬,總共十一萬的推測有疑問.也許史書應寫成:單于調左右地合共八萬騎.
      曾見兵書說騎兵在平地能發揮優勢,許多腦子僵化的人將之奉為經典.殊不知戰爭乃如孫武子云:兵無常勢,水無常形;又如岳飛所說:“運用之妙,存乎一心.”騎兵在何時何地發揮作用,不但要看機動力,還要看雙方兵器、天氣、士氣等等一大堆東西,可不能死套公式的. 
      這段很明顯看出,匈奴騎兵要在山谷間和漢步兵力戰,到平地就打算撤走,不打了.為什麼呢?前面說過,匈奴人長於騎射,短於肉搏.他們從小就騎在馬上射箭,得心應手,但卻缺乏冶金技術和兵器匠,因而少有優良的兵器和盔甲,而漢朝民風強悍,許多人都帶劍習武,農閒時在田間地頭以木為兵進行格鬥、射箭比賽乃是常事,加上甲兵精良,故匈奴人近戰不是對手. 
      更要命的是:漢軍大量裝備匈奴人不能製造的弩,除了射速,它的精度和射程都超過弓,這使得善於騎射的匈奴人要冒著淩厲的箭雨,丟下許多屍體才能接近漢軍到他們的弓能發揮作用的距離.
      近戰不行,遠射不及,仗就沒法打了. 為此,匈奴人要借助地形和漢軍作戰.從上下文可見,匈奴人每次和漢軍交戰,都是在山谷間,只要佔據高地,漢軍仰射,匈奴俯射,漢弩的射程和弓的射程就可此消彼長然後扯平. 
      那漢軍為何不佔領高地呢?因為他們是步兵,還帶著笨重的車輛,無法和機動性強的騎兵搶上位.而且漢軍處於被包圍狀態,即便占了山頭,也不可能固守,否則箭盡糧絕之日,就是全軍覆沒之時.匈奴人生於斯長於斯,對草原地勢應是瞭若指掌,這也是漢軍所不及的.之前李陵到浚稽山,要把沿途山川地貌畫下來呈交皇帝,是不是意味著在此之前,此地地貌漢軍一無所知? 山地作戰,匈奴人可借地形掩護前進到有利于己的位置,避開漢軍箭雨殺傷,達到進攻的隱蔽性和突然性.假如在平地,他們恐怕連靠近的機會都沒有. 

是時陵軍益急,匈奴騎多,戰一日數十合,複傷殺虜二千餘人。
譯注: 這時李陵軍更加危急,匈奴騎兵多,戰鬥節奏快,一天交戰幾十次,戰鬥中又殺死二千多匈奴人. 
      看到這裏,我只能說一個“服”字!俗話說:無三不成幾,數十合,最低限度也有三十合.前文所見,雙方無夜戰,而秋冬之際晝短夜長,白天不超過十小時,就至少戰鬥三十次,平均每小時三次,每二十分鐘一次,假如作戰時間持續二十分鐘,那就是沒完沒了地攻擊了.
      匈奴人多,可輪番上陣,漢軍千里奔命,個個身上帶傷,心中絕望,居然沒有潰散,反又幹掉二千餘敵,真他媽的可稱為民族的驕傲、軍隊的楷模、國家的光榮!這些人都有著鋼鐵般的意志,岩石般偉岸的身軀! 

虜不利,欲去,會陵軍候管敢為校尉所辱,亡降匈奴,具言「陵軍無後救,射矢且盡,獨將軍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為前行,以黃與白為幟,師古曰:「幟,旗也,音式志反。」當使精騎射之即破矣。」成安侯者,穎川人,父韓千秋,故濟南相,奮擊南越戰死,武帝封子延年為侯,以校尉隨陵。單于得敢大喜,使騎並攻漢軍,疾呼曰:「李陵、韓延年趣降!」遂遮道急攻陵。
譯注: 匈奴人看看沒什麼好處了,準備撤軍,正好漢軍軍候管敢被校尉侮辱,逃走投降了匈奴,洩露漢軍實情,說:“李陵軍沒有後援,箭快射完了,只有李將軍手下和成安侯韓延年那兩校兵各八百人作先鋒(我更肯定一校兵應是一千人,戰損後剩八百),各打著黃旗和白旗(看來那時白旗並不代表投降),應該派精銳騎兵射他們,那就垮掉了!”成安侯韓延年是穎川人,父韓千秋是以前濟南國的相國,和南越作戰英勇陣亡,武帝封他兒子韓延年為侯,在李陵的部隊中做校尉.單于聽完管敢的話大喜,派騎兵四面八方進攻李陵,大叫:“李陵和韓延年趕快投降!”於是攔住去路猛攻李陵. 
      管敢看來是千古罪人無疑了,但我痛恨漢武帝卻不恨管敢. 在那樣的情況下,大家心情大約都很壞,一言不合,就會引發衝突,都是殺人不眨眼、看慣了死亡和流血的軍人,誰服氣誰?管敢受了什麼污辱我們不得而知,士可殺不可辱也許是他的信條.他一怒之下就投降了敵人,為報復昔日的上司,還給敵人出謀策劃,導致軍隊最終的覆滅!這是不可原諒的過失! 

陵居谷中,虜在山上,四面射,矢如雨下。漢軍南行,未至鞮汗山,一日五十萬矢皆盡,即棄車去。士尚三千餘人,徒斬車輻而持之,師古曰:「徒,但也。」軍吏持尺刀,抵山入狹谷。單于遮其後,乘隅下壘石,服虔曰:「山名也。」師古曰:「此說非也。言放石以投人,因山隅曲而下也。壘音盧對反。」士卒多死,不得行。昏後,陵便衣獨步出營,蘇林曰:「搴衣卷 而行也。」師古曰:「此說非也。便衣,謂著短衣小 也。」止左右:「毋隨我,丈夫一取單于耳!」師古曰:「言一身獨取也。」良久,陵還,大息曰:「兵敗,死矣!」
譯注: 李陵軍在山谷,匈奴在山上,四面包圍射擊,箭如雨下.漢軍繼續向南走,還未到鞮汗山,一天五十萬支箭都用盡,就丟掉車輛繼續走.戰士還剩三千多人,只能砍下車輪條輻拿著作武器,軍官才有刀和鐵尺,到達山地進入峽谷.單于跟在後面,在山脈曲折處向漢軍扔石頭,漢軍死亡慘重,不能前進.黃昏後,李陵便衣獨自出營,攔住部下說:“不要跟我,男子漢一個人搞掂單于!”很久,李陵回來,歎息說:“我們失敗了,死定了!” 
      匈奴人包圍了漢軍,才能四面射;漢軍南行,當是突圍而出.匈奴人用石頭砸漢軍,不用箭射,大約是怕漢軍撿來回敬自己吧.
      連日作戰,此際被四面居高臨下地包圍,矢如雨下,居然還有三千人,可見匈奴人的弓箭殺傷力實在有限,又或漢軍防護措施得力. 
      管敢之前說漢軍射矢且盡,如果此時一日射出五十萬矢,則三千漢軍每人還有約一百七十支箭.撇去重傷不能射箭的,基本上每人還有滿滿兩袋箭.如果這是出征以來總帶箭量,則二十天內每天每人只射出二十支箭,好象有點少.如果每人每天射出兩百支箭,那又很恐怖:漢軍難道帶了三千萬支箭? 我們可以這樣推測:漢軍只帶了五十萬支箭,期間在戰鬥中撿拾敵軍射來的箭加以還擊,才勉強支持到鞮汗山,在此箭盡.
       戰鬥至此,漢軍不但箭用盡,格鬥兵器也幾乎全損壞,乃至只有軍吏才能持尺刀,普通士兵只能砍車的輪輻作武器了,幾乎達到紅軍長征的水準.
      翻閱前文,在這段日子裏,大規模的肉搏戰好象只發生了兩次,兵器損壞居然這麼嚴重. 一些神經考古學家,拿著一兩件出土兵器,就說中國古代冶金技術如何超越時代,可在這個活生生的戰例中,我們可以看到漢軍兵器的真正質量. 
      這李陵幹啥去了?想刺殺單于?還是和單于談判?或想在談不攏時刺殺或要挾單于作人質,卻由於敵人防範嚴密而不能發動?都不得而知.之前浞野侯也是獨自離開大隊去找水而被匈奴擒獲,導致數萬大軍覆滅.
      漢軍將領有單獨行動的習慣?還是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,精神有些失常?

 ★軍吏或曰:「將軍威震匈奴,天命不遂,後求道徑還歸,如浞野侯為虜所得,後亡還,天子客遇之,況于將軍乎!」陵曰:「公止!吾不死,非壯士也。」於是盡斬旌旗,及珍寶埋地中,陵歎曰:「複得數十矢,足以脫矣。今無兵複戰,師古曰:「兵即謂矢及矛戟之屬也。」天明坐受縛矣!各鳥獸散,猶有得脫歸報天子者。」 
譯注:有的軍官說:“將軍威震匈奴,只是運氣不好,以後可找機會逃回去,象浞野侯曾被匈奴俘虜,後來逃回,皇帝對他都很客氣,何況將軍您呢!”李陵說:“您別安慰我了,我不戰死,就不是男人!”於是把旌旗全砍斷,和珍寶一起埋入地下,李陵歎息道:“再有幾十支箭,足以逃脫了.現在沒有武器再打,天一亮就等著被綁!大家各自逃命,還可能有脫身回去報告皇上的.” 
      李陵的話可看出此時漢軍箭盡,兵器也多損壞,不過李陵這人說話似有誇張的毛病,例如”吾不死,非壯士也”後來他是投降了;又說”複得數十矢,足以脫矣”,也是吹牛.
      軍吏言語中暗示他可以先投降再找機會逃回漢,顯示軍中士氣已將崩潰.此時女人又已殺清光,再也找不到鼓舞士氣的法子.
       考古學家注意了,如果能找到當初作戰地點,當可發掘出一大批財寶,中國有奪寶奇兵嗎?我期待你們的表現!但請你們挖到財寶賣到好價錢後,有點良心,資助一些為民請命的機構或個人,或成立一個基金,贊助成績優秀的貧窮學子.千萬不要奉獻給人民政府,那無異於為虎作倀.無論什麼東西到了政府手裏,就成為垃圾,或從此消失,或成為特權階級的研究物件,平民百姓無權問津. 
      李陵決定分散突圍,我看是有道理的.如果大股部隊集中突圍,怎麼也跑不過匈奴騎兵,沒刀沒箭,還打個屁啊.分散突圍,敵軍顧東不顧西,跑一個算一個. 後來在朝鮮戰場上,志願軍某師也採取此法,結果覆滅,於是一些專家就來馬後炮,說當初如果不分散突圍,結局就大不相同,仿佛他們是上帝般. 我想說的是:分散突圍失敗,並不代表集體突圍就能好到哪去,在那種情況下,幾乎都是死路一條. 

令軍士人持二升糒,一半冰,如淳曰:「半讀曰片,或曰五升曰半。」師古曰:「半讀曰判。判,大片也。時冬寒有冰,持之以備渴也。」期至遮虜鄣者相待。 
譯注:命令軍士拿二升乾糧,一塊冰,約定到遮虜鄣集合. 
      三千餘人,此時多死,估計被石頭砸死不少,具體數字不知.既是多死,權當死了兩千人,還有一千. 此時每人還分得二升乾糧,共兩千升,可見漢軍糧食還是不少的.這就看出李陵和李廣利就有了極大的不同,後者率數萬人出征,餓死大半,用豬來形容他,雖過份,亦不遠矣!
       一個軍人,戰死沙場,英勇壯烈,死亦為鬼雄,而在李廣利手下,萬千勇士居然被活活餓死!想起那些糾糾武夫,滿懷雄心壯志,要揚名異域,到頭來餓得象群乞丐,喪失了戰士的人格和尊嚴,為爭食如野狗般自相殘殺,令數千年後的我,都想狠狠咬李廣利兩口! 
      此文可見十月的匈奴地區,已是天寒地凍.不過我想不通漢軍拿冰幹啥?那種時候應該不難找到冰雪解渴吧?拿在手里不怕化了嗎? 還有百餘裏地才到漢塞,對這些不熟悉地形,有如驚弓之鳥的殘兵來說,即便沒有敵人追殺,又有多少人能摸回去呢?這一千人,最後逃回故國的,還有四百多,在那種情況下居然還能跑了一小半,也可謂勝利大逃亡了. 

夜半時,擊鼓起士,鼓不鳴。
譯注: 半夜,擊鼓喚醒士兵,但鼓沒響. 
      李陵準備趁黑夜逃走,正如詩中所說:月黑夜風高,漢軍夜遁逃.
      鼓壞了?為什麼要擊鼓?這不會讓匈奴人警覺嗎?不過,反正鼓是沒響,我也就不追究了. 

陵與韓延年俱上馬,壯士從者十餘人。 
譯注:李陵和韓延年都上馬,十幾個健壯的士兵跟隨. 
      原來還有兩匹馬,真是命大,也可看出漢軍還沒到殺光所有馬充飢的地步.估計漢軍步兵中,軍官也是有馬騎的.這些壯士,大約是李陵的親隨. 

虜騎數千追之,韓延年戰死。
譯注: 數千匈奴騎兵追他們,韓延年戰死(一門英烈!他有兒子嗎?)! 
      匈奴人倒底是發覺了,派數千騎兵追十幾個漢軍,我只能在兩千年後對他們大聲說兩個字:“廢物!”同時,向英勇犧牲的韓延年和全體漢軍官兵表示最大的敬意!
      對不起,我要擦擦眼睛.哦,我沒哭,只是大漠的一粒沙子掉進我眼中.這該不是兩千年前的沙粒吧? 風吹來的砂,落在悲傷的眼裏,誰都看出我在悼念你! 風吹來的砂,堆積在心裏,穿過千年的記憶,難道早就預言了悲劇? 

陵曰:「無面目報陛下!」遂降。
譯注: 李陵說:“沒臉去見皇上了!”就投降. 
      可憐、可歎、可惡、可敬的李陵,不管有多少人遣責你的投降行為,但我尊敬你,作為一個軍人,你已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,你和蘇武大使一樣,是漢民族的光榮!唯一該遣責的,是你不該殺害自己的女同胞! 
      也許有人說:英雄嘛,就是殺人不眨眼!真是這樣嗎?岳飛是這樣嗎?華盛頓是這樣嗎?甘地是這樣嗎?隆美爾是這樣嗎?殺敵不眨眼,乃英雄,但殺女人,殺已投降的敵人,都是禽獸! 

軍人分散,脫至塞者四百餘人。
譯注: 軍人分散突圍,脫身回到邊塞的有四百多人. 
      這四百名脫險的勇士,你們在敵軍重重包圍、瘋狂追殺下,在陌生的異域荒野,在漆黑的冬夜,頂著刺骨的寒風,帶著滿身的傷痛,莫名的驚恐!靠著二升糒、一片冰,手持車輪上砍下的木棍,奔回百裏外的祖國,途中倒底經歷了多少艱苦,多少血淚,多少驚險,史書上沒留下片言隻語,你們的後人也永遠都不會知道. 
      可我能想像得到!不管那些御用文人如何忽略你們,責難你們,如何肉麻地吹捧統治者,抺殺你們的功績,但我不會忘記你們,大漢的軍魂!
       如果你不曾心碎,你不會懂得我傷悲,當我眼中有淚,別問我是為誰,就讓我記住這一切!啊,給我一隻裝滿葡萄酒的夜光杯,換我一夜不流淚! 

陵敗處去塞百餘里,邊塞以聞。上欲陵死戰,召陵母及婦,使相者視之,無死喪色。
譯注: 李陵兵敗處離邊塞百多里,邊塞聽到消息後上報.皇帝希望李陵已戰死沙場,為國爭光(國就是皇帝,現在是黨),但召來李陵的母親和妻子,假裝安慰,暗中派相面的觀察,卻沒有家中死人的樣子. 
      這相者是國寶級人物啊,真這麼厲害的話出兵前怎麼不出來相一相? 
      放心吧,漢武帝很快就會做出敵人做不到的事!

後聞陵降,上怒甚,責問陳步樂,步樂自殺。
譯注:後來聽說李陵投降,皇上憤怒之極,責問陳步樂,陳步樂自殺. 
      一封信被封為郎,又一封信被逼身亡,漢武帝就是這樣用人的. 
      我遠古的先人們,你們都是玻璃做的人啊,清澈、堅硬、易碎!生命在你們眼中,竟不如榮譽. 
      陳步樂先生啊,你自殺的時候,心裏在想什麼?埋怨你的上級不該投降?還是羞愧自己對皇帝說了大話?你不用埋怨李陵,他是好樣的!也不必對那鳥皇帝慚愧,他不見得比你更有臉.我只想說:“你是條漢子!願你的靈魂安息!” 
      由此,我們也可以看到漢人重義輕生死的社會風氣.皇帝,你不是責備我嗎?你不是懷疑我說謊嗎?大不了你不就殺了我嗎?好吧,我死了,你還能把我怎樣? 
      聶政、侯贏、李廣、陳步樂……他們的生命象落花般飄去,卻象太陽般光芒萬丈,讓千年後的中國人讀到,仍止不住地熱淚盈眶! 只有那個時候的中國人,才配稱作男人! 假如今天的中國,還有十萬個這樣的男兒,奸匪又怎敢肆無忌憚! 

群臣皆罪陵,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,遷盛言:「陵事親孝,與士信,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。其素所畜積也,有國士之風。今舉事一不幸,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 其短,誠可痛也!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,深輮戎馬之地,抑數萬之師,虜救死扶傷不暇,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。轉鬥千里,矢盡道窮,士張空拳,冒白刃,北首爭死敵,得人之死力,雖古名將不過也。身雖陷敗,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。彼之不死,宜欲得當以報漢也。」初,上遣貳師大軍出,財令陵為助兵,及陵與單于相值,而貳師功少。上以遷誣罔,欲沮貳師,為陵遊說,下遷腐刑。
譯注:大臣全都認為李陵有罪,皇上問太史令司馬遷的看法,司馬遷昂然說: “李陵對雙親孝順(孝是漢代最高美德,猶如今日之愛黨愛社會主義),對戰士賞罰有信,常為國家大事奮不顧身.他平時所積累下來的言行,很有國家棟樑的風範.現在才做壞了一件事,那些只想保全自己的大臣馬上就詆毀他,真讓人痛心!而且李陵帶不到五千步兵,深入敵騎縱橫之地掃蕩,抵擋數萬敵軍,匈奴人死傷慘重,救都救不及,把所有能拉弓射箭的人都派上戰場圍攻他.轉戰千里,箭用盡,道路斷絕,士兵舞著兩隻拳頭,對著敵人白森森的利刃,爭著向北突擊,不怕戰死在敵軍刀下(司馬遷乘直升機從戰場上空飛過?),李陵令士兵如此效命,雖古代的名將都不過如此了.雖然戰敗,但他所殺傷的敵人數量足以揚名天下,之所以沒戰死沙場,應該是想留下生命找機會報答漢朝!”
       當初,皇上因派貳師出兵,才命令李陵助攻,等到李陵遇到單于,而貳師將軍沒什麼斬獲.皇上認為司馬遷誣衊欺詐,想抵毀貳師將軍(這都什麼邏輯啊?),為李陵遊說,把司馬遷下獄受腐刑. 
      因一句話就割人雞巴的雞巴皇帝,決不是什麼好鳥. 司馬遷居然把戰場上的情形說得那麼詳細,也許是從逃回的軍人口中得知,他們可能很快被傳車送回京城向皇帝面陳戰況了. 

久之,上悔陵無救,曰:「陵當發出塞,乃詔強弩都尉令迎軍。坐預詔之,得令老將生奸詐。」孟康曰:「坐預詔強弩都尉路博德迎陵,博德老將,出塞不至,令陵見沒也。」乃遣使勞賜陵餘軍得脫者。
譯注:很久以後,皇上後悔李陵沒得到救援,說:“李陵當初出發時,就命令路博德做後援的,…,才讓老將生奸詐!”於是派使者尉問賞賜那四百多個大難不死的李陵殘部. 
      你他媽終於清醒了? 

陵在匈奴歲餘,上遣因杅將軍公孫敖將兵深入匈奴迎陵。敖軍無功還,曰:「捕得生口,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,故臣無所得。」 
譯注:李陵在匈奴一年多,皇上派因杅將軍公孫敖帶兵深入匈奴迎接李陵(什麼腦子啊?你怎麼知道李陵何時有機會逃出來?).公孫敖的軍隊無功而返,說:“抓到俘虜說李陵教單于怎麼用兵防備漢軍,所以我等了一場空!” 
      公孫敖,一個常敗將軍,和衛青是死黨,卻沒有衛青的武功和胸襟.也許他還記得李敢當年打傷衛青的舊事,借機栽李氏後人一贓.由此可見,李氏一族的聲譽大約多在民間,而官場少之.他一出事,除司馬遷外,群臣皆罪他,可見一斑. 

上聞,於是族陵家,母弟妻子皆伏誅。隴西士大夫以李氏為愧。師古曰:「恥其不能死節,累及家室。」 
譯注:皇上聽這樣一說,就殺了李陵一家,李母及妻弟都被殺.隴西士大夫以李氏為恥.
      自詡文明的漢人,對自己的同胞比野蠻人更兇殘!至今如是.
      中國從來就不是一個文明古國! 在我沒有兒子的時候,我沒感覺,現在,每當看見活沷可愛的孩子在家裏跑來跑去,再想起滅族這個詞,我不敢想像什麼樣的禽獸,才可以下令殺害天真的孩子,什麼樣的畜牲,才可以看著幼童純洁的頭顱滾落塵埃! 
      隴西士大夫以李氏為愧,這句令我猛醒:皇帝的兇殘,乃是有傳統文化支持.我們的傳統觀念不變,皇帝亦千年不變,換個名字而已.中國的傳統文化真是博大精深,因為沒有哪個民族能做到人面獸心這樣的至高境界. 

其後,漢遣使使匈奴,陵謂使者曰:「吾為漢將步卒五千人橫行匈奴,以亡救而敗,何負於漢而誅吾家?」使者曰:「漢聞李少卿教匈奴為兵。」陵曰:「乃李緒,非我也。」李緒本漢塞外都尉,居奚侯城,匈奴攻之,緒降,而單于客遇緒,常坐陵上。陵痛其家以李緒而誅,使人刺殺緒。 
譯注:後來,漢派使者出使匈奴,李陵對使者說:“我為漢朝帶五千步兵橫掃匈奴,因為沒救兵而失敗,我有什麼對不起漢朝的,要殺我全家!?”使者說:“漢朝聽說李少卿您幫匈奴練兵.”李陵說:“那是李緒,不是我!”李緒原來是漢朝塞外的都尉,駐守奚侯城,匈奴人攻打時,李緒投降,而單于很尊重他,坐位常在李陵之上.李陵痛恨自家人因李緒而被殺,派人刺殺李緒. 
      傳統觀念令李陵自己都覺得有愧,他不恨該恨的人,卻刺殺無意中傷害了他的李緒.假如他派人刺殺漢武帝,為妻子母親報仇,我就奉他為偶像! 
      還是傳統!皇帝殺我全家,不是皇帝錯,是劊子手的錯,或者是另一個被誤認為我的壞蛋錯.這樣的民族怎能不出暴君? 

大閼氏欲殺陵,單于匿之北方,大閼氏死乃還。單于壯陵,以女妻之,立為右校王,衛律為丁靈王,皆貴用事。 
譯注:單于媽大閼氏想殺李陵,單于把他藏到北方,大閼氏死後才叫他回來.單于很欣賞李陵,把女兒嫁給他,封他為右校王,衛律為丁靈王,都很尊貴. 
      幸得單于照顧,李陵還不算極度悲劇,感謝單于!也難怪遊牧民族英雄輩出,原來這麼多英雄的基因都被他們保存了下來. 

衛律者,父本長水胡人。律生長漢,善協律都尉李延年,延年薦言律使匈奴。使還,會延年家收,律懼並誅,亡還降匈奴。 
譯注:衛律這人,父親本是長水胡人.他自己在漢朝長大,和協律都尉李延年有交情,李延年推薦他出使匈奴.出使回來,遇上李延年犯罪被抄家,衛律怕被株連,跑回去投降了匈奴. 
      正確的選擇,等著被狗皇帝砍腦袋,死得輕於鴻毛.他是漢奸嗎?當然是.他不是誰是?與之相類的人太多了,春秋時有伍子胥,當國君派人來殺他一家時,哥哥從容就義,他卻翻牆逃走,投奔敵國,然後帶敵兵殺回來,差點滅了自己的祖國,還把自己的領導掘墓鞭屍.只是春秋時還沒有漢奸一詞……
      近代的有愛因斯坦,此人乃德國人,當領袖要對他不利時,這傢伙竟然和衛律、伍子胥一樣,逃到敵對國家去了.不但如此,他還幫敵國出謀策劃,為製造大殺傷力武器做了貢獻.要不是祖國提前滅亡,那可怕的原子彈也有它的一份. 

匈奴愛之,常在單于左右。陵居外,有大事,乃入議。昭帝立,大將軍霍光、左將軍上官桀輔政,素與陵善,遣陵故人隴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。立政等至,單于置酒賜漢使者,李陵、衛律皆侍坐。立政等見陵,未得私語,即目視陵,而數數自循其刀環,握其足,陰諭之,言可還歸漢也。後陵、律持牛酒勞漢使,博飲,兩人皆胡服椎結。立政大言曰:「漢已大赦,中國安樂,主上富於春秋,霍子孟、上官少叔用事。」以此言微動之。陵墨不應,孰視而自循其發,答曰:「吾已胡服矣!」有頃,律起更衣,立政曰:「咄,少卿良苦!霍子孟、上官少叔謝女。」陵曰:「霍與上官無恙乎?」立政曰:「請少卿來歸故鄉,毋憂富貴。」陵字立政曰:「少公,歸易耳,恐再辱,柰何!」語未卒,衛律還,頗聞餘語,曰:「李少卿賢者,不獨居一國。范蠡遍遊天下,由餘去戎入秦,今何語之親也!」因罷去。立政隨謂陵曰:「亦有意乎?」陵曰:「丈夫不能再辱。」陵在匈奴二十餘年,元平元年病死。 
譯注:匈奴很喜歡他(衛律),常在單于身邊做事.李陵則住在外面,有大事才來商議.
       漢昭帝即位,大將軍霍光和左將軍上官桀輔佐朝政,都和李陵有感情,派李陵的舊友隴西任立政等三人一起去匈奴召回李陵. 
       這個霍光是霍去病後人,霍去病曾殺李陵的長輩李敢,但仇恨沒有傳到他們這一代. 
      任立政等人到達後,單于宴請他們,李陵、衛律都在場.任立政等人見到李陵,但不方便私下聊,就用眼睛看他,而且幾次用手摸刀環,捏腳,暗示他可以回國了. 
      後來李陵、衛律殺牛送酒慰勞漢使,賭博喝酒,兩人都穿著胡服,梳著雪糕筒似的髮髻.任立政大聲說:“漢朝己大赦天下,中國安樂,皇上年青,霍子孟和上官少叔管事(你的倆朋友掌權了).”想用這話觸動李陵.
      李陵默不作聲,看著立政很久,才摸著自己的頭髮說:“我己經穿西裝了……” 
      一會,衛律腎虧要上廁所,任立政抓住機會說:“喂!少卿你還好吧?霍先生和上官先生要我問候您.”李陵說:“他們還好吧?”立政說:“請少卿您回故鄉,不用擔心銀行存摺和工作.”
      李陵親熱地叫著立政的小名說:“阿政啊,回去可以,就怕又受侮辱,如何是好呀?” 沒等立政再做思想工作,衛律回來了,看來是小便,兩人的談話被他聽到一點點,就說:“李少卿是個聰明人,不在一棵樹上吊死.象當初的范蠡周遊列國,從餘到戎又去秦……喂,你們說什麼悄悄話呢?我在這是不是不太方便?那好我走了,你們慢慢聊.”
       說完就走了. 任立政隨即對李陵說:“怎麼樣?有這個意思嗎?” 李陵說:“傻瓜才會在一個地方跌倒兩次!” 
       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,于元平元年病死. 
       他看清了祖國的猙獰嘴臉,再也不回那個殺死他的慈母、嬌妻、幼子的禽獸國家,而得以善終. 
       當你離開生長的地方,夢中回望,可曾見到村前那棵依依白楊? 李陵李陵,你臨終時,思念你的祖國嗎?思念你逝去的母親,妻子和永遠沒機會長大成人的幼子嗎?你愧疚嗎?你恨嗎?你後悔當年殺害的那些無辜的女人嗎? 這是報應嗎? 願你在地下和親人相見 願你的靈魂得到安息 把我的祝福,分給所有無辜死去的人們… 阿門 

城市隱者 
2006/9/25

沒有留言 :

追蹤者

紅葉,又見紅葉,

紅葉,又見紅葉,
秋天,又是秋天...

踏歌行

在那高高的青山上,有怒濤一樣的白雲!
在那無際的群山中,有我愛的清風.
迎著風,我走在洁白的雲邊,四周是深色藍天.
我唱著歌,給那爛熳的山花!

關鍵字

隱者的天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