漫步嘉樂庇大橋
嘉樂庇總督大橋是澳門第一座跨海大橋,第一次通過她,是四十多年前,我十歲的時候。
那是我第一次來澳門,人生地不熟,又不會說粵語,整天呆在美基街四叔的米鋪里。有一天,四叔見我無聊,就讓兩個去離島辦事的伙計帶我去兜兜風。我也不知到他們要去哪里,反正就跟着他們過了橋。
車在橋頭停下,交過橋費。橋上風景不怎麼記得了,可能是年齡小身體矮,又被兩個伙計夾在中間坐,看不到周圍環境。只記得兩個黑黑瘦瘦的伙計輪流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話給我唱“大海航行靠舵手"。在這個陌生的環境聽到熟悉的歌,讓小小的我感到寬慰。
過了橋不知是在氹仔還是路環,總是十分荒涼,到處見樹不見人。車開到一個樹林中的窩棚里,裝了些麻袋,可能是米,就返回了。
十幾年後,我又回到澳門,這次是打工不是探親。我姐夫的同學在澳門某大學教體育,知道我喜歡運動,就帶我跑步過橋。那是我第一次用腳過橋,才知道這橋是可以通行人的,當時車輛過橋已不收費。
又過了七年,某日我去氹仔學車回來,正是三號風球,大風夾著小雨。我騎摩托經過嘉樂庇大橋(此時它已被簡稱為“舊橋"),雨打在臉上如被橡皮筋用力彈那般疼痛不止,穿著兜風的雨衣在陣陣橫風中歪斜前進,有時差點被吹到對面車道去,險象環生。後面一長串私家車跟著我慢駛,不敢超車。之後打風天再也不敢騎摩托過橋了,買頭盔也一定要帶面罩的。
轉眼幾十年過去,當年的小伙子已步入中年,大橋依然矗立,三座跨海大橋中,它仍是唯一一座可以步行的橋。某日聽兒子說已經走過一次橋,忽然很懷念當初跑步的時光,就約了時間一起重溫舊事。
那天吃完午飯,我們父子倆從三角花園出發,沿提督馬路、鏡湖馬路、水坑尾一直走到亞馬喇前地。事先我查了一下資訊,原來有法律規定:步行過橋要與行車方向相反。原因是人行道非常窄,幾乎與肩同寬,手臂甩得幅度稍大,手掌就擺到車道上去了。過橋的大巴又佔滿整個車道,一不小心可能會擦碰到行人。人車相對而行,行人可見到車輛駛來,小心靠邊避讓。于是我們便從靠旅遊塔的那邊上橋。
 |
人行道确實是很窄 |
 |
天示
|
 |
澳門的公共巴士和旅遊巴大半停泊于此
|
 |
船兒橋下輕快過,橋上風雨幾許多?
|
 |
第一次過橋時,我還沒這傢伙的一半大
|
 |
大約在橋頂的"伸縮縫",好像沒看見第二條 |
 |
這是供人跳海用的嗎?有種想爬進去看看的沖動
|
 |
看著自己變老,看著孩子長大,看著他們遠去,這就是人生的路
|
過完橋,我們沿海洋花園繼續前進,去體驗澳門著名的腐敗工程:輕軌!
 |
車站在一個類似行人天橋的地方
|
 |
這個是車票,進去的時候在機器上劃一下,出來時塞進機器內回收
|
 |
站台
|
車廂幾乎是空的,只有我們父子二人加一個乘務員,合共三人。 孩子長大後,難得和老爹一起逛這麼久,這樣的日子將來也許會越來越少,我很珍惜和他們在一起的每一刻。
城市隱者
2020年10月27日